未来的新制造,有两个特点:
其一,“无人工厂”将成新制造的主流。未来,工厂通过物联网接单后,AI将自主编程设计最优制造流程与工期排表,从设计、生产、物流、交付,到设备检修与维护,都可以实现完全“无人化”。
其二,新制造企业生态将呈现超大与超小并存的两极格局。未来,新制造企业既可以是体量庞大的“无人工厂”甚至“无人园区”,实现产业内置,达成全产业链的优化配置,又可以是“家庭小作坊”式的个人工作室,满足极致的个性化与体验化需求。
5、睡眠经济,炙手可热
中国人的睡眠状况有多糟?《2018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2013年到2018年,中国人均睡眠时长由8.8个小时降至6.5个小时,平均38.2%的中国人有睡眠问题,比全球平均高出11.2%!
其中,80后、90后正在成为睡眠障碍的主力军。
有调查显示,62.9%的90后年轻人处于睡眠的“烦躁区”和“苦涩区”,还有12.2%睡在“不眠区”,只有5.1%的人处于“甜美睡眠”状态。
睡眠经济也因此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经济现象。博思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改善睡眠产业市场规模约2797亿元。从褪黑素、睡眠枕、助眠香薰等传统商品,到被冠以“黑科技”之名的安眠手环、失眠贴、睡眠喷雾、睡眠音响等等,大量“助睡神器”诞生,
一些失眠社区、失眠心理咨询等与睡眠相关的App也相继上线,甚至催生了“陪睡”经济,淘宝上专门售卖晚安短信、睡眠技师助眠等新兴服务。
虽然《劳动法》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即使特殊情况,每周工作时间也不应超过44小时。
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7月,全国企业员工平均每周工作46.5小时。还有调查显示,超过58%的网友表示,会牺牲睡眠时间完成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说,人们嘴上说着拒绝过劳,身体却诚实地工作着——以晚睡为代价。
一些创意工作尤其如此,路遥说“我的早晨从中午开始”,而高木直子笔下的自己,凌晨3点完成漫画,跑去便利店复印、传真、交稿。
广告从业者晚上有灵感,“码农”们通宵写代码,文字工作者晚上写稿,插画师通宵画图,在这些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中,晚睡已经成为常态。
另外,享乐主义正在抽离一部分人的睡眠。
一方面是夜间经济的繁荣,24小时书店、24小时便利店等,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还有互联网,2018年中国手机网民8.17亿,人均每周上网27.6小时。微信、微博、短视频,刷剧、游戏、看小说,一边是“看完这集就睡”“赢一把就睡”,睡眠时间被大大挤压。
现代人“为睡所困”是时代问题。但从健康角度,睡或不睡,兹事体大。
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患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风险和自杀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4倍以上。罗马帝国时期,有一种刑罚就是剥夺犯人的睡眠,当被剥夺睡眠几天以后,犯人就会中风身亡。
美国上班族,因为睡眠不佳导致的经济损失已高达411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28%,日本的损失高达1380亿美元,德国则每年损失600亿美元
所以,未来不仅近是从个人健康角度,从社会生产角度也将大量催生睡眠经济,前景十分可期。
6、懒人经济,懒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懒人经济”现在越来越流行:
你可能很早就不逛街了,习惯在淘宝、京东上货比三家、凑单拼团,或者直接买“网红同款”,不和自己的“选择困难”较劲;
能否做好三餐,已经不是独立生活的标准,各类外卖平台,把每个地方的佳肴小吃装进了你的手机;
无论工作、出差还是旅游,不需要再为酒店和公寓头疼,因为携程、链家、自如等已经解决问题,你所要做的只是轻松刷卡付押金,然后“拎包入住”;
当今社会为何懒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原因上来看大概有四:
一是,科技进步。
二是,正在经历从物质匮乏到物质过剩的两极转换。
三是,“懒惰”体验式消费的一种表现。以吃饭为例,人们要考虑来往餐厅、排队等,付出的体力带来的疲劳感,节省下时间用于娱乐、社交产生的愉悦感,与之相对要考虑的是快递费用。
四是,全球化进程遵循比较优势及分工合作行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将自身擅长领域的经济效率优化到最高,将没有效率的地方“外包”给其他个人或商业公司,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做法。“饿了么”一开始就是从简单的寝室送餐做起,逐渐变成一家近百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