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做事模型。
刘润在“得到”开设《刘润 · 5分钟商学院》课时,说到个细节。
他与罗振宇讨论如何提升课程产品的质量时,以为罗胖会提出条条框框,制定很多流程啊,标准啊等等。
结果呢,罗振宇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是:让刘润必须把自己的名字,加在产品前面。
他深知刘润爱惜羽毛,只要把名字作为招牌就绝不会敷衍,因为丢不起这个人。
果然,刘润发现自己真的丢不起这个人,最终,用心打造的课程成为“得到”爆款。
罗胖就通过署名这个小细节,改变了做事的模型。
厉害的人不会按部就班,而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目标,跳出常规模型,犀利地看清人和事物的本质,作为突破口。
不仅赚到今天这份钱,更要赚得聪明又漂亮。
03
明天的钱
这点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包含两种意思。
第一,让人有所期待
很多人以为,老板给你的钱,是为你眼前的价值定价。实际上呢,人的价值不在于你干了什么,而在于你还能干什么。
让人有所期待并非要做得完美,你只要持续地比预期好一点点,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这一点,我对曾28次打破世界记录的撑竿跳女皇伊辛巴耶娃特别佩服。
她有个“1厘米原则”。
有记者问她:你为什么每次破纪录总是提高1厘米呢?
伊辛巴耶娃说:“ 我就是想1厘米1厘米地把世界记录提高,让大家关注我,更关注撑杆跳。”
她这么一点点地上升了,人们每次都会想“她是不是还能再高1cm呀?”吸引到了更多关注同时,也得到了更多荣誉。
职场上也是同个道理。
当你做一件事时如果超出既定目标一些,拿5千时体现出8千的身价,老板一看,这小子有潜力啊,看来可以培养下,于是愿意给你更多机会。
有价值的事情做多了,你的含金量就上来了。
就算老板假装看不到,你也有跳槽选择更好工作的筹码。
第二,做对未来有影响的事
今年就业环境不好,很多读者朋友以及我身边的同事们,不管是工作一两年的新人,还是已经打拼到一定岗位的中年人,“不安全感”逐渐晕染为职场底色。
为什么?
因为担心找不到工作。
这个担心的本质,其实多半源于之前从没考虑过如何赚到明天的钱。
绝大多数的上班族依然是靠贩卖时间和劳力作为唯一收入来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可这世上有个残酷真相:单纯的勤劳,永远无法致富。不然那些每天被要求劳动12-15个小时的流水线工人,早就拥有巨额财富了。
你今天付出的劳动,要尽量让未来的自己受益。
举个很小的例子吧。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在公众号上写了400多篇原创文。它们让我成为多家平台的签约作者、出版了一本书、收到不少邀约,虽然谈不上多大的成果,可至少扩展了我的职业生涯,带来了诸多机遇。
这是我当初写作时完全无法想象的。
如果我没这么一篇一篇地写,我今天也就是个几乎碰到天花板的上班族而已。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时常反问自己,现在做的事情能不能对未来产生久远的影响。如果没有,无论你做什么都是手停口停的被动模式,哪怕收入不错,哪怕忙碌无比。
最后我想说的是:
昨天的钱,是已成历史的定价;
今天的钱,是你提供价值的映射;
明天的钱,是决定你活在未来的筹码。
希望在这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我们都能拥有智慧,一步步地赚到这3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