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随便”暗示“我有我的意见,只是不便说出来”。上司征求下属的意见,下属绝不敢说“随便”,而是请上司做主。因为说“随便”,就意味着下属有自己的意见,只是不方便说而已。
“随便”正是孔子的“无可无不可”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时时有变化,如果丝亳不加考虑,冒冒失失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很可能使对方为难,不如将心比心,先说“随便”好让彼此有个商量的余地。
既然“无可无不可”“随便”就不是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地”都通用的。有的时候,随便说“随便”也会给对方造成困扰。例如,晚辈对长辈最好别说“随便”,否则就显得太随便。朋友之间也有不宜说“随便”的情况,同是请客吃饭,说“随便”可以让主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但是如果主人境况不好,要保全主人的“面子"”就不宜说“随便”,最好说:“我最近肠胃不好,很怕油腻,就在附近这家饭馆吃点素菜就行。”
有人托你帮忙,要请你吃饭,你就要暗自盘算一下,“吃人家的嘴软背负人情太重,哪里敢说“随便”,赶忙借故推辞,心领为上。
“随便”并不是“差不多”,而是以“合理就好”为原则,应该说“随便”的时候,才可以说,不应该说的时候,就不可以说。别人在对你说“随便”的时候,如果他不是随便说的,那就等于说:“你自己想想,怎样才合理;只要合理,我当然就随你的便!”
“随便”绝不是“马马虎虎”,我们将心比心,既不希望人家“马马虎虎”待我,当然也就不可以“马马虎虎”对待别人。该“随便”才能随便,不该“随便”绝对不可以随便。
以“不随便”的态度来“随便”,才能符合合理的标准。我们一方面不可以随便说“随便”另一方面也不能够随便理会或处置别人的“随便”因为一个有修养、有分寸的中国人,是不随便说“随便”的。
不反对并非赞成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是不偏不倚,秉持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的态度,在征求中国人意见的时候,中国人基本上说的都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话。因为事情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只能赞成一部分而反对另一部分。任何事情,总是不断地演变:原本可以赞成的事情,演变到最后,令人不得不反对;而原来应该反对的,也可能愈变愈应该赞成。这些都是中国人不愿意公开说贵成还是反对的原因。
当把一切弄清楚,而且保证不再改变的时候,中国人自会当机立断,给你一个准确的答复。但是,就算如此,警觉性特别高的中国人,也尽量完公开表态。一旦你明确表示赞成,那些不希望你赞成的人就会给你施红压力,相反,你反对的话,那些不希望你反对的人也会频频阻挠,徒增许多麻领。所以,最后养成中国人凡事都含含制的,“这件事嘛,呵呵、、、、、、”。
中国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赞成或反对就像下赌注一样,万一错宝,后果严重。只要保证他的安全,要中国人表明赞成或反对的立场,其实并不难。古时候,大臣要说一些可能冒犯皇帝的话时,总会先请皇音绕他不死。这就是在寻求一种安全状态。
如果有人直接问你这种问题:“你赞成领导关于这件事的处理吗?”那他可能是不怀好意,挖了陷让你跳。你说“赞成”或“反对”,都会对自己不利,不是被利用,便是被嘲笑。
碰到这种情况,中国人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而是会反问:“你认为如何?”然后顾赞成及反对双方面的看法,适当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而被反问的人也是同一态度,或者采用“我也不反对”或“我也不赞成”来应付,因为中国人明白,“赞成”“反对”不是“二分法”,“不赞成”并不代表“反对”,“不反对”也并不代表“赞成”。
也许有人认为中国人不实在,见风使舵、虚情假意,而且缺乏胆识,不敢担当。其实,我们说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事实上是赞成之中有反对,而反对之中也有赞成,并不是不分是非、糊里糊涂或者怕惹事端。先赞成后反对,先反对后赞成,对方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攻心”术是中国人的独特手法。例如:“我毕业后马上出国留学,你赞成吗?”如果你不赞成,最好回答:“我不赞成你马上出国,但是如果你准备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所要学的是什么,将来学成之后要做什么,我当然不会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