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本
刚开始时韩都衣舍资源有限,只能做代购,老板把重心放到培养买手上,招揽一批学生,将韩语专业和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搭配在一起,从韩国3000个服装品牌中挑选出1000个,分给40个人,每人每天从25个品牌的官方网站上挑出8件新品,这意味着每天有200款新品。
当时,淘宝搜索是按刷新时间排序,原本老板只是想使产品充足、新鲜,却没想到赢得了流量。
但是这种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争夺顾客的前端,老板很快发现这种模式在后台的问题:第一是代购有几大硬伤,比如等待时间过长,经常断货断色断码,性价比不高等等。第二是选款师没有经营意识和竞争意识。选款师上完新款之后,顾客下不下订单,这款衣服能卖多少,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于是老板做出调整:第一,从“代购商品”转为“代购款式”。买手像从前一样选出款式,然后交给生产部门采购样衣,打样,选料,在国内找工厂量产。第二,不再要求每个人盯着25个品牌,而是全部打乱,买手之间开始竞争,培养买手的独立经营意识。
但是,新问题出现了:每个买手都希望上更多的产品,却不注意库存问题,只选图片上传,买手们对供应链并无太多考虑。

于是老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了一个买手2万元,让她自己决定生产件数、颜色、尺码,一旦盈利,公司和买手分成。但是这种尝试也有问题:其一,买手是设计专业出身,你让她去搞运营,终究是不行的;其二,就算某个买手有经营天赋,但是他又要选款,又要考虑那些经营的事,难免哪头都顾不好。于是,老板把经营事务剥离了出来,但不是像以前那样,剥离给公司的生产部,而是给每个买手配上视觉人员和运营人员。
几个月后,这种小组+分成制度的优势开始显现了,买手小组的积极性上来了,他们不仅可以找到韩国最新的时尚款式,还能找到相对靠谱的代工厂生产,降低成本,把控质量。库存周转也快起来了。
老板索性在内部做了个试验,成立了两套班子:一套是按照传统服装公司设置三个部门:设计师部、商品页面团队以及对接生产、管理订单的部门。
另一套系统是把三个部门的人打散,每个部门抽出1个人,3个人成立1个小组,总共10个小组。两套班子同时开工,3个月后,传统班子被停掉,公司开始试用效率更高、绩效更好的小组制生产模式。
就这样,小组制模式成形了:买手+视觉人员+运营人员。
2.0:内部资源市场化,大家都是二老板

时间到了2011年,韩都有了70个小组。小组一多,原来可以调配的资源,没法调了,比如公司内部的推广资源如何分配?店铺的首页,放那个小组的产品?
老板索性给每个小组更高的自治权,款式选择、定价、生产量、促销全都由小组自己决定,小组提成根据毛利率或者资金周转率来计算,毛利和库存成了每个小组都最关注的两个指标。
因此,在韩都的淘宝店里,并不会有统一的打折促销,而是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商品的情况做出促销决策,以保证毛利率和资金周转率。
对于首页资源,他们有一个内部资源市场化的机制:成立6个月以上的小组,可以竞拍位置;成立6个月以内的,首页拿出专门的位置,让大家抢,谁手快谁抢到。
最重要的财权完全放开,每个小组的资金额度自由支配,而这个额度又与小组的销量直接挂钩,卖得越多,额度越大。在韩都,本月的资金额度是上个月销售额的70%。
比如上个月有个小组卖了500万元,500万元的70%是350万元,那么这个月该小组可以用350万元再去下新的订单。
因此,每个小组都必须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假设一个小组是5万元“起家”,小组一定不会把这5万块钱都用去下订单。
因为如果卖不出去,就再没有使用额度,小组必须开始卖库存。如果库存永远卖不出去,这个小组就永远没有额度,甚至会死掉。死掉怎么办?死掉就“破产”“重组”呗。
他们会对各个品类的小组进行竞争排名,排名前三位的会得到奖励,后三名的会被打散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