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也一直想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记录下曾经在大学经历过创业的我对于大学生创业的一些看法。
首先说说我和“创业”的渊源吧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不知何缘故头脑中开始萌发出创业的想法,那时其实对创业完全不了解,唯一的概念是创业是件很刺激很好玩的事,而我这人又比较喜欢冒险,于是就幻想着长大之后自己创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上了高中后,学业负担加重,我更多的心思被学习占用,无暇顾及学习之外的事情,于是创业的念头被逐渐搁浅,只是偶尔想像一下未来如果创业的话,我会做哪行。后来,随着对创业的不断接触和了解,我开始意识到它远没有我想像地那么容易。
我以前意识里的创业或许是从有创业想法到创业成功的两个端点,完全忽略了这两个端点之间的内容,而创业的核心恰恰是我所忽略掉的那部分内容。
比如,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当我看到路边的玩具店,我就会想我以后也要开一家玩具店,并且一定会比这家店更好更有价值。然后我就会在脑海里构思一个大气好听、有气质又有传播力的品牌名字,店铺里面我要放什么玩具,怎么分区,怎么布置,怎么装饰,怎么让顾客逛起来很舒服很享受,怎么让顾客能挑选到带给他快乐的玩具。等到一家店铺做起来之后,我要先在市里面开连锁店,然后再把我的品牌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想着想着还不禁热血沸腾,越想越来劲,恨不得盼望自己一夜长大,去实现这些想法。不止玩具店,当我看到其他让我有所想法的事物,也经常会做类似的“浮想联翩”。
但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我所说的“两个端点”,我只有想法和想法成功实现后的结果,没有考虑如何实现这个想法的过程。
当我把这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跟同学、家人说过之后,得到的是一盆接着一盆的冷水。
比如,就开店的想法来说,很重要的一个现实问题,我开店的钱从哪里来?有了钱,我该把店铺开在哪里?我的店即使装修和布置地很好,顾客就是不进来,顾客即使进来就是不买单,我该怎么办?如果一直举债经营下去,你连生存都没办法解决,还谈什么美好的想法?你以为那些成功的创业都是轻而易举得来的吗?在他们的身后不知道有多少失败的人倒下,你怎么确定你就一定是幸存者?
也幸好是这些冷水让我能够早点把我泼醒,让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时的我其实是一直沉浸在我大学毕业后要去创业的执念中,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做我认为有意义的事,而选择就业听从别人安排简直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真不知道当时自己怎么那么年少轻狂又无知……)
当我清醒地知道创业的艰辛与不易后,我一个小姑娘着实被现实的残酷吓着了,面对创业道路的艰难,我退却了。其实,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对于创业的难度系数定位得太高了,正如之前的我对于创业的难度系数定位得极低,这都源于我对创业知识的匮乏,对于创业我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总之,等到了高三,我彻彻底底地放弃了大学毕业后去创业的想法,决定按部就班地走就业这条稳妥的路,于是选择了外界相传的就业率非常可观的电气专业,从此开始了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的大学生活。
大学创业初体验
大二开学不久,学校有个创业大赛,正好有朋友找我组队,而且我们两的创业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就开始组建队伍,正式踏上创业大赛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我才真正开始了解创业,就好像以前只是看到了它的皮毛,而现在,我慢慢地看到了它的血肉。
不过比赛毕竟是比赛,它只是创业的模拟,要想领悟到创业的精髓,还得通过实践去感受。说来也巧,机缘巧合之下,我们团队就稀里糊涂地入驻了学校的创业基地,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从纸上谈兵转为实战,真正的创业之旅似乎要开始了。
但是,当我参加完学校的创业沙龙并对创业基地里的其它创业团队进行简单的了解之后,我开始认真审视我们团队的情况,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相当于在给学校的老师打工,已经不属于创业了。
尽管得到这个结论令人难以接受,尤其是作为team leader的我,但这是事实,我不得不认清。本以为学校相关负责老师应允我们承担一切创业所需费用(也就是所谓的创业基金)是多么令人受宠若惊和感动的事情,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我们在拿他们的钱为其干活,显然我们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我们的一切想法和行动都得经过“上面”的审批并且听从于“上面”的指挥和安排。于是我称之为打工,而不再是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