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遥控基本相当于没有控制。中国营销管理,必须解决变遥控为现场控制的问题。对业务员的现场控制,就是把管理现场从总部推向市场前沿,把生产管理的方法应用到营销管理中。
定律36:营销管理的精髓是“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
“该说的要说到”,它的基本涵义是指营销管理必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营销管理的对象、管理内容、管理程序都必须以文件和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避免营销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
“说到的要做到”指的是,凡是制度化的内容,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企业管理最可怕的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没有权威性。有制度而不能有效执行,比没有制度对企业管理的危害更大。
“做到的要见到”的涵义是指:凡是已经发生的营销行为都必须留下记录,没有记录就等于没有发生。
定律37:实行收支两条线,把销售分支机构作为费用中心管理,是确保营销管理不失控的基本措施。
在财务监控体系还不够完善,营销人的整体职业素养还不高的条件下,把销售分支作为利润中心管理的结果通常是灾难性的。不少企业已经以惨痛的代价为此做了注解。
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一定要对销售分支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严禁坐收坐支,资金独立循环的现象发生。
定律38:营销管理,过程重于结果。
营销管理重在过程,控制了过程就控制了结果。结果只能由过程产生,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营销管理中最可怕的现象是“黑箱操作”和“过程管理不透明”,并因此而导致过程管理失控,过程管理失控最终必然表现为结果失控。
对营销人员的过程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控制到“每个营销人员每天的每件事”;对经销商的过程管理,其基本要求是管理到“每件产品以什么价格流向哪个市场”;对业务员的过程管理就是“管到每个人每天的每一件事”。
定律39:老总总是最后知道坏消息。
营销问题只要反映到老总那里,那一定很严重了。因为老总总是最后知道坏消息。
。在层级化的管理体系中,层层汇报可能意味着层层掩盖问题,至少会对坏消息进行适合自己需要的“修正”。有一个营销老总干脆在营销大会上说,所有营销人员都不得绕过他直接向老板汇报。当某个人“垄断”了老板的信息源时,企业就永远没有坏消息,只有灾难。
本土企业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管理模式,更是无法防微杜渐。只有当坏消息恶化到无法掩盖时,才被迫传到老板那里。
记得微软的一位老总曾经说过,微软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是这样一个体制:管理上有层级,但信息的传递没有层次。坏消息只要到达信息平台,几乎所有层级的管理者都能够同时知道这个消息。
娃哈哈的宗庆后每年有200多天泡在市场上,这种微服私访的调研打消了基层经理掩盖坏消息的一切念头。何况娃哈哈还设立了“市场督察”这样一个独特的岗位,更是让老板获得了多种信息反映渠道,避免了信息的“垄断”。
优秀企业总是避免业务员跑单帮或包干,而是采取专业分工合作的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人员的专业化,更有利于暴露问题。很多老板视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问题或矛盾为不正常现象,其实,掩盖问题或矛盾才是更不正常的现象。暴露问题或矛盾至少为解决矛盾提供了指引,而掩盖矛盾通常只会导致矛盾的恶化。
重视过程管理更能够在坏消息刚露出苗头时就采取措施。结果管理通常只能达到“亡羊补牢”的效果。海尔的“三E管理”要求“管到每个人(Everyone)每天(everyday)的每件事(everything),这更是一个让坏消息无法藏身的体制。
定律40:营销成功通常源于策略的成功,营销失败通常源于管理的失败。
在企业创业的初级阶段,专业抵不过聪明。因此,创业成功者通常并非受过良好专业熏陶的专业人士,而是悟性很好的人。
当创业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创业者通常要聘请专业人士做职业经理人。因为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聪明抵不过专业。
营销的初级阶段是技巧与谋略,技巧与谋略靠的是聪明与悟性。营销的高级阶段是管理,管理靠的是专业。热衷于策划的企业,通常是初级阶段的企业。策划也许能改变企业的现状,但无法改变企业的命运。一个创意、一个点子、一项营销策略可能足以使企业脱颖而出,但是,要巩固营销成果则需要高效的营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