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晚间,证监会发布消息称,日前,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简称《重组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主要内容包括:
1、拟取消重组上市认定标准中的“净利润”指标;
2、拟将“累计首次原则”的计算期间进一步缩短至36个月;
3、拟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
4、拟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
5、简化科创板公司并购重组的信披要求。
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是创业板也能借壳了。证监会曾于2013年11月禁止创业板公司实施重组上市,本次修改允许创业板借壳的同时,恢复了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
新时代证券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记者表示,这一重大制度突破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提高创业板壳公司估值,激发资本市场活力,同时推动创业板转型升级,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
针对业界担忧的放开后,是否会迎来热炒?多位专家表示,过去的确存在垃圾壳资源的炒作,但随着监管趋于完善,可能创业板会有一些壳资源的被炒作,但是并不会迎来疯狂热炒。
受重组利好消息刺激,6月21日创业板开盘大涨2.23%,两市开盘近80只个股涨停。截至收盘,涨1.72%,报1523.81点。

【看点1】不看净利润 缩短了2年审核时间
此次修改意见,首先对重组指标进行了优化,取消“净利润”指标,并将累计期限减至36个月。
根据证监会2016年修订的《重组办法》,重组上市认定标准中设定了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多项指标。同时,将按“累计首次原则”计算是否构成重组上市的期间从“无限期”缩减至60个月。
规则执行中,多方意见反映,以净利润指标衡量,一方面,亏损公司注入任何盈利资产均可能构成重组上市,不利于推动以市场化方式“挽救”公司、维护投资者权益。另一方面,微利公司注入规模相对不大、盈利能力较强的资产,也极易触及净利润指标,不利于公司提高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一些公司经营困难、业绩下滑,更需要通过并购重组吐故纳新、提升质量。
而60个月的累计期也难以满足其资产整合需求,特别是对于参与股票质押纾困获得控制权的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针对取消净利润指标,潘向东分析称,借壳和重组上市的主要对象是技术创新型公司,多数表现为轻资产,在发行、上市、交易制度设置等方面盈利和估值存在显著差异,加之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因此取消净利润主要为科技型公司借壳上市扫清制度上的障碍。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表示,以前是并入标的,必须要承诺和考核利润,考核3年利润带来的结果,可能会有数据造假。
在潘向东看来,缩短审核时间,有助于提高并购重组的效率,推动上市公司以及社会资金更高效地向高科技企业倾斜。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减少认定指标、缩短审核时间体现了监管层鼓励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实际上,今年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明显回暖。
【看点2】创业板借壳“解禁” 推动创业板转型升级
修改意见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恢复了创业板公司实施重组上市。
“因此,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化等有布局上市公司将会具备借壳上市的机会。”潘向东分析。
此前为了防范二级市场炒作,2013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在借壳上市审核中严格执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标准的通知》,禁止创业板公司实施重组上市。前述要求后被《重组办法》吸收并沿用至今。
经过多年发展,创业板公司情况发生了分化,市场各方不断提出允许创业板公司重组上市的建议。经研究,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本次修改参考创业板开板时的产业定位,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同时明确,非前述资产不得在创业板重组上市。
刘煜辉表示,这代表创业板企业能够重组上市(借壳上市),“以前不允许创业板重组上市,创业板股票一旦走下坡路进入到亏损的阶段,就很难翻身。”
“这体现了科创板推出后,创业板的危机感。创业板上的企业核心特点是规模成长速度快,而重组是企业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