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县镇很多家电、3C专卖店,受大环境影响,品牌补贴减少,生存困难,但很多店主是当地的“大咖”,客户资源丰富,运营手段老道。正是值得团结的有生力量。
于是,苏宁带节奏,协助他们运营店面,加上“拿货能借款,小件即选即购,大家电苏宁仓直接发货……”等“Buff”(效果)。
如此,老板们的资金占用是一般同行的1/4,周转率是他们的2倍+,库存周转周期只是行业平均值的1/3,他们获得数字化的驱动力,复合运营的竞争力,自然能玩出不一样的烟火。
同时,苏宁把势力延伸到从未到达的下沉市场,增加用户触点,放大商品出货量,也提升了供应链、金融等基础设施的运转效率,更多地平摊了运营的固定成本。
随着模式越来越成熟,最近半年,零售云门店数从4500家提升到6000家以上,二季度其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27.57%,618当天,门店总销售更是暴涨416%。照此发展,提前完成3年开店10000家的目标,毫无违和。
与之类似,苏宁小店也跑通了模式,开始大规模引入加盟商。它将日用百货售卖、生鲜菜品自提、快递服务、预约家电维修清洗等功能集于一身,布局在一二线城市的社区周边。
易购把家乐福集采供应链、物流体系、电器售后等特长赋能给这些店主,同样收获效率和成本的高能。而小店也能月盈利3万。
由此,苏宁充当小伙伴转型裂变的加速器,小伙伴为苏宁的销量、效率及成本加分,一件事让所有人得力,它就能成功且持久。
数据显示,苏宁一季度开放平台交易规模241.68亿元,同比大增49%,而京东相关的增速已经降到30%左右,同期,苏宁销售费用同比降13.27%,而京东同类费用却增长13.4%,数字比对,相形见绌。
要知道,京东号称有15000家线下店,如果真的做好生态赋能、系统给力,它们该带来极具增长性的数字,远不该是这样的结果。
一切就像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说的:“未来制胜的法宝,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成就怎样的价值网络。”你品,细细地品,便明白其中乾坤。
不在潮流的前列线上反复横跳,却又识变、应变、改变,激荡30年,张近东相信这才是做正确的事,又正确地做事,如今种种只是回报过去的正确性。
而徐雷接手的京东,虽然从“明州事件”中恢复了一些元气,但千头万绪间,破旧还不充分,重建还不彻底,真心还要加油。
没错,好的东西有过去,也有未来,如音乐家约翰·列侬说的:“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只是它还没到最后。”
你对苏宁的变化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