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新”社区,优质内容是快手的最大变化。优质内容迭代与主动运营策 略让“新”快手蓬勃生长,但仍真实温暖。快手会加强内容+主动运营策略, 让内容丰富度提升。瀑布流+上下滑同时运营,不仅把流量选择权交给用户, 也部分收回至平台运营。流量分配变化也代表着平台对生态的再度思考,如何私域+公域流量结合促进优化平台。商业化作为配套,不仅为了盈利,更 为平台更好运转,此篇商业化专题详细深度的从商业化角度看快手的流量 生态分配、配套产品工具、及商业化未来的驱动力探讨。
期待 2021 双引擎,带动平台商业化加速。
双引擎是指:
1)私域流量的社交、 内容场景,是快手现有优势;
2)叠加快手新增公域流量的高效触达+广泛度 (此处需优质内容+运营+工具配合),两者结合给与平台流量持续的支持, 使用户留存层面更好转化,也支持直播、商业化广告、内容电商健康发展。
商业化广告是平台可见且确定性的高增长商业化方式。快手作为短视频+直 播相结合的内容生态型平台——1)从产品角度看,目前磁力聚星升级后, 已为平台生态配齐相关多产品。流量曝光型商业化产品(快手广告系列)+ 原生内容型商业化产品(粉丝头条、磁力聚星、快手服务号(蓝 V 账号) 等)组成了快手商业化广告的多产品矩阵,承接着内容起量、商业化助推、 以及未来企业营销阵地的各项作用,更加生态化,持续化;2)从流量角度 看, 公司之前的流量洼地可通过提升私域流量商业化效率来实现,同时循 序渐进推进公域流量商业化,形成双轮驱动。
内容电商给平台更大的想象力,未来第二曲线。惊喜发现,快手不仅是小镇 居民的娱乐场,更是他们的生活场、消费场,快手电商用户基本盘是“一群 更下沉市场、有支付能力的小镇青年”,快手是他们大多数时间的消费场景。 数据显示,快手直播电商日活用户达 1 亿,占直播日活 60%,平台总日活 40%,他们在快手中娱乐且消费。相比快手大盘用户,电商用户特点为 1) 更下沉。快手目前整体用户 45%来自一二线市场,而电商订单量仅有不到 30%;2)年龄层更高。快手 70%以上用户为 30 岁以下(90 后),而快手电商买家中至少 50%为 30 岁以上。为帮用户搭建更好的满足生活场,快手 电商生态建设方面进行大量投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达人和 商品的连接效率(好物联盟、磁力聚星);
2)提供商业化的流量工具:小店通;
3)建立好基础设施(完善快手小店规则、细化商品类目管理)。
一、快手商业化回顾
发展历程回顾总结:我们可将快手商业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回顾,整体快手商业化伴随着流 量性质变化(既平台对流量的掌控度)而发生阶段变化:几乎无商业化(2013-16 年)→直播打赏 模式为主的商业化(2017-18)→逐渐提升公域流量占比,加速广告商业化(2019-20)三个阶段。 我们判断,从变现方式角度来说,直播打赏已是较成熟变现手段,广告收入会是快手近两年内增长 最快的收入来源,而电商虽然短期内对收入的贡献不大,但是会成为快手下一阶段的第二增长曲 线。

2013-2016:几乎没有商业化
在这个阶段几乎没有做商业化变现:这段时期,公司流量处于自由化阶段,公司几乎没有推出其他 产品,也几乎没有做太多商业化的动作,只是 2016 年 4 月上线了直播功能,依靠用户打赏的虚拟 礼物获得少量收入,2016 年快手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2017-2018:搭建并强化商业化中台、完善商业化产品体系
快手非常看重产用户体验,因此对于商业化非常克制。2016 年公司收入仅有少量直播打赏收入, 但商业化公司是需要推进的。 2016 年 10 月,负责商业化的严强开始带领建立快手的商业化技术中台,并在两年时间内推出了 成体系的营销产品功能:2017 年 3 月开始公测信息流广告,上线“粉丝头条”功能,发布“快接 单”平台,所以整体上快手商业化产品基本框架在该时落地,让快手上的用户可以通过广告、电商 等多种渠道变现。
2018 年 7 月,快手正式建立商业化团队,下设商品研发、创新业务中心、广告业务、商业生态、 业务运行、商业市场中心、商业审核中心等多个二级部门(但不包括直播和电商部分)。2018 年 快手强化了商业的中台能力,包括产品、算法、数据的能力;在“用户体验”与“商业需求”协同 上也有了更好的升级。